English

一日看尽高原风

2001-03-02 来源:光明日报 张玉玲 我有话说

从成都到我的家乡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首府马尔康有380多公里。这并不算长的车程在平原高速路上只需四五个小时,而在这高原行车却朝发夕至,几乎耗尽一个白天。我曾在这条路上走过不下十次,但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对沿途的风光熟视无睹、无动于衷;离别几年后,今年春节回家时,才发现沿途的风光别有一番风味。翻山越岭车轮驰,一日看尽高原风。

崎岖的柏油路沿着河谷、绕着山脊,峰回路转地在重山中延伸,似一条银蛇在山中穿行,又似一缕缎带在山间环绕。高原上满眼是山,山连山、山重山,山外有山、重重叠叠,平地显得弥足珍贵。只在两山、两河的交界处有点河滩平地,这些方寸之地便被大加利用,小点的成为一块新绿的庄稼地,大点的成为石砌的小寨,再大的便成为楼房林立的县城。沿途的汶川、理县、马尔康就是这样的县城,滩地占完了,便向山上发展,又在山上刨出一块平地,盖楼设市,依山建城,建成名副其实的山城小镇。

车行一路,要经过无数不知名的藏羌小寨,要穿过五六个山洞,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,还能见到高耸入云的古雕楼……

翻越鹧鸪山是此行最惊心动魄的经历。4000多米高的鹧鸪山如拦路虎横亘于路中,绕行行不通,穿山穿不过,车只能沿盘山路爬行而上,到山顶与群山比肩齐立时,再绕山而下,上下山要三个多小时。山上不再是平坦的柏油路,而是高低不平的石子路,冬天干燥时,尘土飞扬;夏天逢雨滑坡时,又泥泞不堪。这段路是路况最差、最费时的一段路,也是事故最多、司机最小心翼翼的一段路,当然它也是最美、风景最独特的一段路。车行至山顶,豁然开朗、顶天立地,伸手可及天,俯首可揽云。此时,天空湛蓝、纯净;空气清新、柔和,仿佛还带有一点新润、纯甜的味道。山顶是静谧的,只有云在山中静静游走,似轻纱如薄烟,悠闲恬静,任你放歌高语,随即便被这宁静所吞没,又会陷入无边无际的沉寂。我知道这里最干净,没有一丝污染;这里最自然,是最天然的本色。

听说,从前资金不够、技术不足,不能穿山打洞,如今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下,从今年开始就要打4公里长的鹧鸪山隧道了,三年后只需4分钟便能通过此山。高山变通途,将大大方便人们的出入,从此也会少一些绝佳的风景。

从前,在路上时时能见满载着木材的东风卡车,居民们靠山吃山,以此为生财之道。记忆中,常常能见沉重的木头把车压得喘着粗气,摇摇晃晃地行进着,有时车胎被压破,车便停靠在路边,一个藏族司机在紧张地修理,另一个则神色疲惫地在一旁小憩。从1998年禁伐天然林后,这一幕幕就不见了,卡车都马放南山,被套上厚厚的篷布停在了屋边院旁。原始的天然林从此将幸免于难,当地人也付出代价,纷纷转行另行他业,一路上便又能见到许多新的事业在开发。

一些旅游点被发掘:在“西羌第一村”,看穿绣花鞋的羌女、吃扁担腊肉,听山间羌笛,不经意中便能触摸到那古老文化的气息;米亚罗红叶区每逢金秋十月,层林尽染,漫山红遍,号称中国最大的红叶区;古尔沟温泉区,百泉争涌,温润宜人,将风尘与疲惫一一荡涤;桃坪羌寨古城,设计独到,堆砌精细,保存完好,堪称建筑史上的一绝,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;《南行记》拍摄的古雕楼雄踞山口,历经风雨的侵蚀,依然昂首而立、遥指苍穹,见证着历史和未来的变迁……尽管现在有些景点条件简陋,甚至还有些不伦不类,但毕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,有了开发的创意。

在路上,还有新的发现——山间的水电站一座连着一座,穿山引水渠少则五六公里,多则数十公里,大坝上游水流湍急,大坝储水如湖,大坝下游的水流却细若残泉,像是哭泣的泪痕,河道干枯、裸露。水电站在带给山区充足能源和就业机会的同时,也改变了沿岸的生态环境。发展与保护是一对矛盾,只希望在决策时能多些预见性研究和全盘考虑,遵循自然规律,不要等发洪水时,才保护天然林;有沙尘暴时,才想起植被保护;不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时,才追悔莫及……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